阿迪达斯携手比利时皇家足协(RBFA)今天正式发布比利时国家队全新的主场球衣。
新球衣灵感源自比利时建筑中常见的哥特式彩绘玻璃窗,以国旗三色为主色调。精美的平铺图案由重复排列的三叉戟与火焰元素构成,巧妙呼应了“红魔队(Red Devils,男足国家队)”和“红焰队(Red Flames,女足国家队)”的形象。作为点睛之笔,领内一只头发如火焰、手持三叉戟的小恶魔则是对比利时标志性的“撒尿小童”的趣味致敬。
“红魔队”将于接下来的 2026 年 FIFA 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最后两场比赛中身着新球衣登场,“红焰队”也将在即将到来的赛事中换上这款新装。

* 截至发稿时,比利时队尚未确保 2026 年世界杯正赛席位。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阿迪达斯足球总经理萨姆·汉迪(Sam Handy)表示:“国家队球衣是国家团结与民族自豪的象征。当各支球队踏上我们所见过的最大规模世界杯舞台时,他们不仅承载着新一代球迷的期盼,也传承着前人的荣耀。世界杯的意义在于创造超越球场本身的非凡时刻,因此,我们设计的初衷,不仅是致敬各国深厚的根源,更是为了礼赞一个崭新的时代,让全球每一位球迷都能成为这场足球盛宴的主角。”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新系列为运动表现而生,助世界级球员们在高压对抗中从容应对北美洲三大主办国复杂多变的环境与气候挑战。为应对严峻复杂的高温气候,球员版球衣搭载阿迪达斯王牌 CLIMACOOL+ 清风科技,根据人体热敏区科学规划散热区域,并采用全新升级的 3D 科技工程面料,进一步提升了透气性、速干率及散热性,精准调控体感,让球员们时刻保持干爽。此外,肩部的穿孔式宽幅三条纹饰带能进一步提升透气性能,主体面料和镶边上亦有网眼精心排布,力求帮助球员在严苛气候下依旧保持舒适透气。
该系列球员版球衣上的热转印徽标还特别采用了光栅呈现方式,所见图案随角度变换而变幻,颇具创新,增添细节美感。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阿迪达斯今天还同步发布了其 22 支合作协会国家队的主场球衣系列,其中包括阿根廷、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以及世界杯东道主墨西哥等。该系列通过标志性的色彩与图案,从悠久历史、著名景观、传统建筑乃至往昔经典战袍中汲取灵感,深情礼赞各参赛国的核心精神与独特魅力。这些设计不仅象征着自由奔放的比赛精神与对足球运动的独到解读,更旨在唤起球迷的炽热激情,凝聚不同世代的共同热爱,迎接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杯盛事。
整个系列在设计中巧妙融入了向世界杯多彩历史致敬的细节 —— 包括对经典战袍、经典对局和经典时刻的回忆。这些细节在近距离观赏时方能被发现,为球迷带来常看常新的意外惊喜与收藏乐趣。

比利时国家队 2026-27 赛季主场球衣 © 球衫堂 kitstown

阿迪达斯发布 2026 年世界杯国家队主场球衣,展开阅读

阿迪达斯足球设计副总裁托马·梅斯(Thomas Mace)指出:“为国家队设计 2026 年 FIFA 世界杯球衣系列时,我们始终致力于在发扬各国独特气质的同时,不断突破创新与性能的边界。每一件球衣都是一次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美学的尝试,并以我们的尖端科技打造,为的是确保球员在世界舞台上保持凉爽舒适。从鲜艳醒目的视觉细节,到形态变幻的光栅徽标,再到充满创新的透气设计,这个系列无疑代表着未来足球球衣的潮流风向。”